|
新聞詳情
一幅經典照片,演繹一曲人間幸福良緣:蔣含宇與彭淑清的傳奇人生發表時間:2024-12-06 14:26 一幅經典照片,演繹一曲人間幸福良緣:蔣含宇與彭淑清的傳奇人生 文:桂孝樹、圖:來自網絡 1959 年的韶山,一幅毛主席與少先隊員的合影,宛如一顆璀璨星辰,悄然照亮了兩個孩子的人生軌跡,演繹出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、矢志不渝的人間佳話,這段姻緣堪稱千古難覓,滿是傳奇色彩。 歷史性的會面:韶山學校的難忘瞬間 1959 年 6 月 25 日,韶山迎來了一位闊別 32 年之久的游子 —— 毛主席。這一消息如春風拂過靜謐的湖面,在韶山學校掀起了層層波瀾。彼時,成績優異的蔣含宇是學校少先隊大隊長,彭淑清則擔任大隊委員,校方將向毛主席獻花、戴紅領巾的殊榮賦予了他們倆。 老師懷揣著激動與神秘,把這個任務告知二人時,眼中閃爍著別樣的光芒:“學校要來一位首長,獻花和戴紅領巾的任務就交給你們了。” 蔣含宇和彭淑清對視一眼,滿心疑惑,腦海中瞬間蹦出一個大大的問號:“會是哪位首長呢?” 然而,望著老師那難掩笑意的神態,再聯想到韶山這片特殊的土地是毛主席的故鄉,兩個機靈的孩子瞬間猜到了答案。剎那間,緊張與興奮如潮水般涌上心頭,漲紅了他們稚嫩的臉龐。 那一夜,蔣含宇翻來覆去難以入眠,腦海里全是給毛主席系紅領巾的畫面。他索性起身,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系紅領巾的動作,手指翻飛間,滿是虔誠與鄭重,小小的身影在昏黃燈光下被拉得很長。彭淑清也沒閑著,為了找到最新鮮、最嬌艷的鮮花,她幾乎跑遍了韶山的角角落落,鼻尖沁滿了花香,額頭上掛著細密的汗珠,滿心滿眼都是對第二天的期待。 次日,當毛主席即將抵達韶山學校的消息傳開,全校 700 多名師生沸騰了。大家早早地來到校門外,自覺站成兩排,翹首以盼,像是等待一場盛大節日的開場。后排的同學踮起腳尖、伸長脖子,目光熾熱地朝著遠方張望,那迫不及待的模樣,仿佛要用目光硬生生地將毛主席的車 “拽” 來。盡管他們大多成長于和平年代,可毛主席的傳奇故事、豐功偉績早已如雷貫耳,那份刻入心底的敬佩,讓每個人的心都跳得異常急促。 終于,毛主席的車緩緩停在校門口。那一刻,時間仿若凝固,緊接著,震耳欲聾的掌聲瞬間響起,師生們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,口中高呼:“毛主席好!歡迎毛主席!” 呼聲此起彼伏,響徹云霄。人群中,彭淑清和蔣含宇懷揣著緊張與激動,一步步走向毛主席。他們先是規規矩矩地敬了一個少先隊禮,舉手投足間盡顯莊重,隨后彭淑清雙手捧起鮮花,微微顫抖著遞向毛主席。 毛主席面帶和藹笑容,眼中滿是慈愛,伸手接過鮮花,順勢輕輕摸了摸兩個孩子的頭,那掌心的溫度透過發絲傳遞到心底,驅散了他們大半的緊張。毛主席親切問道:“你們今年多大了?” 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回答:“14 歲。” 毛主席微微頷首,語重心長叮囑:“要好好學習,爭取做個好學生!” 這句看似平常的話語,卻如同一顆蘊含無限能量的種子,落在蔣含宇和彭淑清心間,悄然生根發芽。 就在眾人沉浸在與毛主席交談的喜悅中時,不知誰高喊一聲:“照相了!” 蔣含宇心頭一緊,迅速反應過來,踮起腳尖,雙手熟練地將早已準備好的大號紅綢紅領巾系在毛主席脖子上。為了這一刻,他昨日練習許久,還特意跟輔導員商量更換了合適的紅領巾,此刻終于圓滿完成任務,心中滿是自豪。紅領巾映襯下,毛主席笑容愈發燦爛,被簇擁在一群少先隊員中間,周圍是一張張純真笑臉,恰似盛開的爛漫山花。攝影記者眼疾手快,按下快門,將這一珍貴瞬間永久定格。 相聚匆匆,上午十點左右,毛主席該啟程去用餐了。他帶著商量的口吻問大家:“他要我去吃飯,你們同意不同意?” 師生們哪有半分不舍得,齊聲高呼 “同意!” 清脆的聲音里,滿是眷戀與牽掛。毛主席亦是難掩不舍,邊走邊頻頻回頭,揮手作別;同學們眼眶泛紅,扯著嗓子大喊:“毛爺爺,再見!” 珍藏記憶:照片背后的奮進力量 不久后,蔣含宇和彭淑清收到了與毛主席的合影,照片下方那 “幸福的會見,巨大的鼓舞” 八個字,如同閃耀的金字,熠熠生輝。兩個孩子視若珍寶,小心翼翼地將照片珍藏起來,用相框仔細裱好,放在床頭最顯眼的位置。往后無數個日夜,每當遭遇挫折、心生懈怠時,只要目光觸及這張照片,毛主席親切的笑容、溫暖的叮囑便如在耳畔,瞬間化為無窮的動力,激勵著他們勇往直前。 時光悄然流轉,毛主席的那句 “要好好學習”,成了蔣含宇和彭淑清的座右銘,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。課堂上,他們全神貫注聽講,筆尖在筆記本上飛速舞動,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;課后,別人玩耍嬉鬧時,他們一頭扎進書本里,遨游在知識的海洋。無數個夜晚,昏黃燈光下是兩人埋頭苦讀的身影,困意來襲時,抬頭看看毛主席的照片,便又打起十二分精神繼續學習。 1963 年,喜訊接連而至。彭淑清憑借扎實的功底考入北京石油學院,蔣含宇也不負眾望,邁入中國人民大學的校門。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,帶著毛主席給予的信念,他們背上行囊,奔赴北京求學。異地求學的日子里,學業繁重如山,可作為老鄉、同窗兼好友,兩人時常相聚。漫步在校園小道,談理想、論時事,偶爾提及韶山的那段經歷,眼中依舊閃爍著光芒,心底滿是溫情。 情定一生:從友情到愛情的升華 青春,是一場盛大而隱秘的花事,于無聲處悄然綻放。彼時的蔣含宇和彭淑清,正值青春年少、風華正茂,恰似破土而出的春筍,渾身散發著蓬勃朝氣。相同的成長背景,如同一條堅韌的絲線,將二人緊緊相連;而那段與毛主席在韶山難忘的邂逅記憶,更是化作熠熠生輝的瑰寶,鑲嵌在他們心間,成為彼此最為珍視的共同財富,也使得兩人愈發親近,情誼在日常相處中慢慢升溫。 起初,這份情誼純粹而質樸,是并肩作戰的同窗情,亦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意。課堂上,他們為了一道難題爭得面紅耳赤,各抒己見,思維碰撞間閃爍著智慧的火花;課后,又一同漫步校園小徑,分享著生活中的小確幸與小煩惱,笑聲在枝葉間回蕩。然而,隨著接觸漸多,一種別樣情愫仿若春日里破土的嫩苗,在兩人心間悄然萌生。 那是個相對保守的年代,人們將情感內斂于心,含蓄委婉地表達著愛意。蔣含宇和彭淑清亦不例外,平日里僅是相視一笑,目光交匯的瞬間,慌亂便如潮水般涌上眼眸,迅速染紅雙頰,心跳也隨之失控,仿若要跳出嗓子眼。不經意間的觸碰,都能讓他們瞬間手足無措,仿若觸電般收回手,這些細微反應,如同隱秘的信號,讓他們清晰地察覺到,這份感情早已逾越普通友情的界限,向著愛情的幽深小徑緩緩前行。 大四那年,微風輕拂頤和園的湖面,泛起層層漣漪,岸邊垂柳依依,恰似一幅旖旎畫卷。蔣含宇與彭淑清并肩漫步其間,氣氛卻比往日多了幾分凝重與羞澀。蔣含宇手心滿是汗水,腳步愈發沉重,內心天人交戰許久,終于,在走到十七孔橋畔時,他鼓足勇氣,緩緩牽起彭淑清微微顫抖的手。那一瞬間,時間仿若凝固,蔣含宇深吸一口氣,輕聲訴說心意,話語雖輕柔,卻飽含深情與堅定。彭淑清臉頰緋紅如天邊云霞,低垂雙眸,睫毛輕顫,微微點頭,默許了這份愛意。自此,兩顆心如同找到了棲息之所,緊緊相依,攜手踏上甜蜜而忐忑的愛情征程。 大學畢業后,成績優異的二人滿懷憧憬,準備大展拳腳,卻未料命運跟他們開了個玩笑 —— 雙雙被分配到遼寧省工作,兩座城市相隔 200 多公里。彼時交通不便,綠皮火車哐當哐當,動輒要耗費大半天時間;長途客車顛簸搖晃,一路塵土飛揚,出行成了極為棘手的難題,見上一面簡直難如登天。 平日里,書信便成了他們傳遞相思的唯一寄托。薄薄信紙承載著千言萬語,蔣含宇用工整字跡細細描繪工作中的點滴成就,遇到難題時的愁緒;彭淑清則分享生活里的溫馨瑣事,鄰里間的趣聞。信紙在反復摩挲間邊角泛起毛邊,字跡也因淚水、汗水的沾染有些模糊不清,可這些 “瑕疵” 卻恰恰見證了他們深沉的思念。從分配工作到結婚的兩年半時光里,他們僅見過三次面。每次相聚,都似久旱逢甘霖,提前數周便滿心期待,精心籌備;相聚時緊緊相擁,恨不得將每分每秒都鐫刻在心底,離別時刻雖滿是不舍,卻也因這份來之不易的相聚,愈發珍惜彼此,篤定這份跨越距離的愛情。 攜手同行:婚后的堅守與奉獻 1971 年元旦,寒風凜冽,卻吹不散蔣含宇與彭淑清心中熾熱的幸福。沒有張燈結彩、鑼鼓喧天的盛大排場,沒有布置精美的華麗婚房,兩人身著樸素舊衣,在一間借來的狹小房子里,鄭重地許下相伴一生的誓言,簡單操辦儀式,正式結為夫妻。屋內陳設簡陋至極,斑駁的墻面、吱呀作響的桌椅,在旁人眼中盡顯寒酸,可這一切絲毫遮不住他們滿臉洋溢的幸福笑容。親友圍聚,聲聲祝福仿若冬日暖爐,驅散周遭寒意;兩人緊緊相擁,那一刻,過往歲月的點點滴滴如幻燈片般在腦海閃現,韶山初見毛主席的緊張激動、求學路上的挑燈夜讀、情定此生的羞澀告白…… 滿心滿眼皆是對未來攜手同行的美好期許。彼時,距離那張定格歷史瞬間、改變命運走向的合影,已然過去整整 12 年。昔日韶山學校里懵懂青澀的少年少女,在毛主席 “好好學習” 的殷切叮囑下,一路拼搏奮進,已然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社會棟梁之才。這份脫胎換骨的蛻變,背后離不開毛主席那如春風化雨般無形卻強勁有力的激勵,仿若有一雙無形巨手,始終穩穩托舉著他們前行。 同年 9 月,一則消息打破了小家庭短暫的寧靜 —— 湖北荊門煉油廠籌建,正急需大量技術人才投身建設。彼時已懷有身孕的彭淑清得知此事,內心瞬間被熾熱的報國情懷填滿,毫不猶豫便報名參加。領導見她身懷六甲,面露擔憂之色,苦口婆心勸她慎重考慮:“這一路顛簸,條件艱苦,你身子又不方便,萬一出點什么事可怎么得了,還是先顧好自己和孩子吧。” 彭淑清卻目光如炬,透著不容動搖的堅定:“國家耗費心血、資源培養我上大學,不就是盼著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嗎?如今正是報效國家之時,若因個人這點困難退縮,豈不是讓國家遭受損失。” 語罷,她毅然決然地收拾行囊,挺著孕肚,懷揣一腔熱血奔赴荊門。 初到荊門煉油廠,眼前景象讓彭淑清眼眶一酸,心頭五味雜陳。四周盡是荒蕪之地,風沙漫天,基礎設施匱乏到極點,簡陋的宿舍搖搖欲墜,生活用品稀缺難覓。日常采買更是艱難,連買趟菜都要跋涉三四里坑洼泥濘的土路,腳下深一腳淺一腳,每一步都似有千斤重。孕期長途奔波的勞累,加之惡劣環境的折騰,讓本就虛弱的她不堪重負,孩子早產了。萬幸母女平安,這場生死考驗讓彭淑清后怕不已,可還沒等她緩過神、松口氣,產后接踵而至的難題又如潮水般將她淹沒。 孩子剛滿月,單位體諒她的難處,領導特意找到她,語重心長地說:“小彭啊,你一個人帶孩子太不容易了,家里家外都得操心,回去休產假吧,工資照發,工作這邊我們都安排好了,你安心把身子養好。” 彭淑清卻婉言謝絕,眼中淚光閃爍,卻透著無比堅毅:“領導,我不能回去。毛主席的教導時刻響在我耳邊,不能給毛主席丟臉,更不能辜負毛主席對我們的厚望。這點苦算什么,我能扛得住。” 那些日子里,彭淑清獨自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,活脫脫成了無所不能的 “女戰士”。家中缺米少油,她二話不說,扛起沉重米袋,額頭青筋暴起,汗水濕透衣衫,一步一步挪回家;買菜歸來,背上馱著裝滿果蔬的竹筐,雙手還要緊緊護著襁褓里的孩子,腳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摔倒。屋漏偏逢連夜雨,房子年久失修,每逢雨天雨水滲漏,屋內擺滿接水的盆盆罐罐,滴答聲響徹整晚。她咬咬牙,搬來梯子,顫巍巍爬上房頂修補漏洞;窗戶破損,冷風呼嘯灌進屋子,她找來工具,對照著說明書,一點點拆卸、安裝,手上磨出無數血泡。生活的艱辛似一座座大山,沉甸甸壓在肩頭,卻沒能壓垮她分毫。鄰里鄉親看在眼里,心疼不已,時常勸她別太逞強,她卻總是笑笑:“沒事兒,大家都不容易,我能行,不能因為這些就耽誤工作、辜負國家。” 蔣含宇同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,相隔兩地,相思難寄。工作忙碌之余,唯一的慰藉便是夜深人靜時,借著昏黃燈光,鋪開信紙,將滿心牽掛、日常瑣事、工作進展一一傾訴于筆端。書信一來一往,承載著夫妻間深厚情誼與相互打氣的力量。有時信在路上耽擱了,兩人便滿心焦急,茶飯不思,直至信件平安抵達手中,那顆懸著的心才落下。靠著這薄薄信紙維系情感紐帶,他們攜手共克時艱。一年后,蔣含宇歷經波折,終于調到荊門,一家人得以團圓。雖說日子依舊清苦,粗茶淡飯、補丁衣衫是生活常態,但家人圍坐、歡聲笑語的溫馨瞬間,卻成了苦日子里最甜蜜的慰藉。 低調耕耘:事業上的斐然成就 夫妻二人一生行事低調內斂,仿若兩株默默扎根土地的勁竹,即便懷揣與毛主席那張意義非凡、舉世矚目的珍貴合影,也從未在人前炫耀半分。多年共事下來,身邊同事竟渾然不知,眼前這對踏實苦干、任勞任怨的夫妻,就是當年在毛主席身旁,備受眾人矚目的 “金童玉女”。在他們心底,做人做事始終堅守唯一準則:“堅決不能給毛主席抹黑。” 這份質樸純粹的信念,如定海神針般,穩穩支撐著他們走過漫長職業生涯。 彭淑清一頭扎進石油事業一線,仿若魚兒入水般如魚得水。車間里機器轟鳴、熱浪滾滾,刺鼻氣味彌漫,旁人避之不及,她卻每日穿梭其中,潛心鉆研技術難題。憑借扎實深厚的學識功底、日積月累的豐富實踐經驗,她主導完成該廠大量關鍵設備設計、改造項目。那些復雜精密的圖紙,在她筆下逐漸成型;新型設備研發過程中遭遇重重技術瓶頸,她帶領團隊日夜攻堅,查閱海量資料,反復試驗調整參數,不知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,終于攻克一道道難關,為煉油廠高效安全生產立下汗馬功勞。工作之余,她不忘師者本分,兼任大學導師。講臺上,她神采飛揚,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傾囊相授,用一個個生動案例、深入淺出講解,點燃年輕學子對石油領域探索求知的熱情。一屆又一屆學生從她手中畢業,奔赴全國各地石油崗位,成為行業新生力量,桃李芬芳滿天下。 蔣含宇亦是腳踏實地,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崗位做起。初入職場時,他虛心求教,跟著老師傅們跑現場、學實操,臟活累活搶著干。積累一定經驗后,憑借出色業務能力逐步嶄露頭角,成長為單位領導骨干。任職期間,他狠抓團隊管理,制定科學嚴謹規章制度,優化人員分工配置;革新工作流程,引入先進理念方法,大幅提升團隊整體效率。察覺到職工思想素養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后,他還潛心投入職工教育研究領域。查閱大量文獻資料,結合單位實際情況與職工特點,與其他專家學者合作編寫《思想修養》一書。該書一經問世,便因內容詳實、實用性強,被江西省電大指定為必修教材,助力無數職工拓寬知識視野,提升思想境界與職業技能,廣受業內好評。 傳承紅色基因:晚年的執著追求 退休的鐘聲敲響,蔣含宇和彭淑清并未如多數老人那般,選擇含飴弄孫、安享悠閑晚年時光,而是抖擻精神,開啟另一段波瀾壯闊、意義非凡的全新征程 —— 專注毛主席專題收藏,全力投身紅色文化宣傳事業。走進他們家中書房,仿若踏入一座小型紅色文化博物館,書架上擺滿琳瑯滿目的藏品,與毛主席相關的書籍層層疊疊,泛黃書頁散發古樸氣息;珍貴字畫一幅幅精心裝裱懸掛,筆觸間盡顯偉人風姿;各類郵票整整齊齊排列在集郵冊里,方寸之間濃縮重大歷史時刻,每一件藏品背后都隱匿著一段不為人知、飽含深情的故事,承載厚重歷史底蘊與深沉情感寄托。 夫婦倆拖著略顯沉重的行李箱,懷揣滿腔熱忱,帶著精心挑選的藏品奔赴全國各地。每到一處,他們馬不停蹄地籌備紅色展覽。展廳布置現場,兩人親力親為,擺放展品、調整燈光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。開展后,他們親自擔任講解員,一站便是一整天。面對觀眾好奇目光,彭淑清聲情并茂講述展品背后歷史典故,從毛主席早年革命崢嶸歲月,到新中國成立后治國理政智慧,那些鮮活往事在言語間徐徐鋪展,如電影畫面般呈現在觀眾眼前;蔣含宇適時補充細節,深入淺出解讀毛主席偉大思想精髓,引得眾人頻頻點頭、嘖嘖稱贊。一場場講座上,臺下坐滿求知若渴的聽眾,有學生、職工,還有退休老人。他們毫無保留分享親身經歷,將韶山那段珍貴回憶娓娓道來,傳遞堅如磐石的革命精神,質樸話語直擊人心,臺下掌聲雷動。十幾年來,紅色展覽辦了十幾次,足跡踏遍大江南北;講座做了數百場,惠及萬千民眾,只為讓紅色火種代代相傳,永不熄滅。 “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,這句毛主席筆下氣壯山河的經典詩句,在韶山可謂家喻戶曉。蔣含宇夫婦雖常年背井離鄉、奮戰在外,可一提及家鄉韶山,那份源自心底、融入血脈的自豪瞬間溢于言表:“我們兩個都是從毛主席的故鄉走出來的人。韶山的山水養育了我們,毛主席的精神照亮我們前行道路。每年,我們無論多忙,都會回韶山至少一次,去毛主席故居走走,到紀念廣場看看,緬懷偉人。”2021 年,正值兩人結婚 50 周年,半個世紀風雨同舟、相濡以沫。回首往昔,歷經無數艱難困苦,是毛主席的關懷與教導始終如燈塔般,穿透重重黑暗迷霧,照亮前行道路;是紅色信仰賦予他們鋼鐵般意志,咬牙熬過生活種種磨難。面對媒體采訪,蔣含宇目光堅定,擲地有聲說道:“這 50 年,風風雨雨都走過來了,往后余生,哪怕身體不再硬朗,哪怕步履愈發蹣跚,我們仍會傾盡所能,為韶山增光添彩,為毛主席爭氣!這份初心,永不會改。” 歲月悠悠如長河,蔣含宇與彭淑清攜手相伴,走過大半輩子坎坷路途。從韶山走出的懵懂青澀少年,到歷經歲月雕琢、飽經風雨洗禮的白發老人,一張合影貫穿始終,串聯起跌宕起伏人生。這段由毛主席見證的幸福良緣,承載厚重時代精神與熾熱紅色情懷,恰似一座巍峨聳立、永不傾頹的豐碑,屹立在歷史長河之中,供后人瞻仰、傳頌。他們用一生行動詮釋對毛主席的深切敬仰、對國家的赤膽忠誠,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、植入靈魂,代代相傳,永不褪色。 如今,隨著三紅文化館即將建成,蔣含宇夫婦將會把畢生的收藏在館里展示。他們那顆傳播紅色文化的熾熱之心,必將如往昔般熊熊燃燒,直至地老天荒,化作歷史星河中永恒璀璨光芒,激勵一代又一代后來人接續奮進。
文章分類:
集團新聞
|